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缘起都同时具有两层含义:空性和因果。讲无是讲空性,讲无
也是讲因果。鉴于很多人在建立无
见解时忽略因果
问题,所以
在文章中特别提到从因果
角度理解无
。
以上是文章第二部分阐述主要内容。
无是佛教最独特也是最深奥
见解。能听闻到无
法门是值得庆幸
,但对真正寻求解脱
人来说,仅在理论上理解无
还不够,要彻底解脱痛苦必须证悟无
,所以接下来文章第三部分讲到如何在生活中修无
。
同样,在生活中修无
也要双管齐下,既要体认事物
无自性,通过有意识地削弱对自身和外物
贪执来减轻痛苦,又要重视因果。
在文中举
藏地(注:本书中“藏地”指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藏族集中居住区)高僧大德们
些事例,其中特别谈到有关涉及三宝之物
因果取舍问题。这里需要进
步说明
是,如果是僧团共有之物,出家人不得私自取用,也不得私取公物赠与他人或布施给其他众生。法会供斋时,僧团
每位成员只能享用自己应得
份饮食。至于参加法会
在家人是否也能与僧众
起用餐,这要看为法会供斋
施主
发心。如果施主供斋
对象是所有参加法会
人,在家人便可以享用法会上供应
饮食;如果施主供斋
对象仅是僧众,在家人便不能享用法会上供应
饮食。关于因果取舍,
们务必要严格依据教证、理证,不可想当然,不可信口开河。
随着无见解和体会不断深入、巩固,菩提心便会油然而生。
们终于确信
切都是无
,这使
们前所未有地感受到自由
滋味,而世界上还有那
多人、那
多众生因为不知道无
和因果而仍然在枉受痛苦。想到这
点,
们便会情不自禁地要去帮助他们
解缘起性空
道理,好让他们不再冤枉吃苦头。这种希望众生离苦得乐、究竟成佛
发心,就是菩提心。
文章第四部分主要讲是在生活中踏踏实实地修菩提心。根据大乘佛教
教义,菩提心与空性智慧在根本上是无二无别
。实践当中,树立无
见解有助于激发、巩固菩提心,修菩提心反过来也是体悟空性最便捷有效
途径。初学者不具备无
见解也可以先修菩提心,修到
定时候就会悟空性
。
文章到这里,由痛苦步步讲到智悲双运,虽然为
压缩篇幅,很多问题都仅是点到为止,却也算涵盖
佛法修行
主要次第。如何去修,
们基本明白
,剩下来就是下工夫真正去修行。文章最后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