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境界。学者李普赛特(SeymourMartinLipset)曾说过句话,
印象非常深刻,他说:“只懂
个国家
人不懂任何国家。”
想他表达
正是类似
意思。
其实,不仅仅是学者,即使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思考,也往往需要通过比较发现问题、打开思路,因为比较产生冲击,冲击带来思考。
举个简单例子,
记得小时候看电影电视
时候,经常看到这样
标语:“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当然,
们现在不这样提
,但是以前法治观念不强
时候,这种说法很常见。当时,这句话如此大义凛然,看上去简直是天经地义——
个人做
坏事当然要“坦白”,这有什
讨价还价
吗?可是,直到有
天,
看外国电影,听到
“你有保持沉默
权利,但是你所说
每句话都将成为呈堂证供……”这句话,
才意识到“坦白从宽”并非天经地义。现在,大家都知道,这是著名
“米兰达警告”。可是第
次听到这句话
时候,
并不知道世上还有什
“米兰达警告”,只觉得脑袋里“咯噔”
声,用
们今天
话来说,叫“三观碎
地”——这个人是犯罪嫌疑人,居然还有“保持沉默
权利”?沉默居然还可以是
种权利?
个人做
错事,难道不应该老实交代吗?就算你没做错事,你交代清楚不就得
吗?但是,不,至少这个世界上有
部分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让人自证其罪是不人道
,他们担心这种“坦白从宽”
观念会造成或者恶化刑讯逼供,他们认为在强大
国家权力机关和弱小
被逮捕
个体之间应该有
个作为缓冲力量
第三方,也就是律师。
这些观点对不对另外说,但是,解这些观点
存在,对于开阔
们
视野非常重要。如果
从来没有看过这样
电影情节,不知道“米兰达警告”
存在,
可能永远不会去思考“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这样
说法有没有问题,有什
问题。
再举个例子。
有
个外国朋友在很多国家生活过,欧美、印度、土耳其、乌干达……在北京也住过三年。有
次,
和他聊天,他无意中提起:“北京是
住过
最安全
城市……”他这句话说得平淡无奇,但是在
脑子里又带来“咯噔”
声。因为它不仅仅是
个陈述,而且带来
个问题:为什
?为什
北京成为
个异常安全
城市?这背后有没有政治逻辑?它
政治逻辑又是什
?如果是
个从小在北京长大、从来没有去过其他国家
大都市长期生活
人,可能就不会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