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说
可惜是,儒家本身也有问题,儒家
问题,根本不在于变化,事实上,儒家本意就已经非常接近于人道
。
而儒家并非点不改,春秋时孔子开创儒学,战国时孟子、荀子继承并发展儒学,西汉时,自董仲舒天人感应说,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上,就进行
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吸取道佛之学,进行重振运动,而到唐宋,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创立和完善理学。
再到明时,王阳明创立阳明学派,心学之集大成者。
可以说,儒家事实上,代代在创新,可惜就是,没有针对“利”这个字深入。
第十二任皇帝隆庆帝也具备这种特点,因此明臣而出,人才济济,文有徐阶、张居正、高拱、杨博,武有谭纶、戚继光、李成梁。
这样个皇帝,已经不是国事
处置者,而是处置国事
个权威性
象征。发展到成熟阶段
文官,已经形成
种强大
力量,强迫皇帝受制于廷臣。
以后万历皇帝,也是英明之君,也不得不心灰意懒,不上朝以表示长期怠工,进行着消极对抗。
这对君王个人来说,并不算是好事,但是对历史来说,这离君主立宪,只有步之遥
。
相反,崇祯皇帝事事亲为,勤政不休,反而得罪整个士林阶级,再加上帝国经济和财政
崩溃,使明朝得以灭亡——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这句话并没有错,只是世事而移,发展到成熟阶段
士子阶级,已经不需要皇帝亲政
。
这才是儒家根本性缺陷,正因为这个缺陷,无论怎
样研究,都局限于每个时代
“人心和统治学术”上,无助于根本性推动社会进步——王阳明已经提出破山中贼,部分涉及到物质层次,却还差
临门
脚,没有对推动物质社会
方面,作出突破。
因此,现有成果,大部分局限于适宜它生存
农业社会,
旦超越
农业社会,它就失去
生存
黄金土壤。
阴
阳,
性
命,
内
外,
物
心,天之道也!
儒只用心不用物,只用性不用命,只用阴不用阳,只用内不用外,因此不为人道正宗。
孔孟开创,是以仁礼为基。
宋有成熟经济和政治,却失之于武。
明有成熟军事和政治,却失之于财。
而满清却既搞文字狱,破坏发展到成熟阶段,濒临君主立宪
知识分子阶级,也破坏
取之万国之财
宋朝经济制度。
此等何其悲乎?
圣天子垂拱而治——这就是君主立宪,也是士大夫最高理想。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