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叔吉大笔挥,推出
个折中方案:把5260两改成
3300两。这样
来,总计6145两银子
丝绢税,歙县和其他五县分别负担46%和54%,大致符合各自
经济比重。(具体
计算方式很复杂,因为均平之后诸县或多银或少银,彼此冲抵折算,这里不赘述。)
这个方案是典型和稀泥思路:它把黄册与《大明会典》抛在
边,也不去计较丝绢税
来历——历史问题,宜粗不宜细。总之现在大家各退
步,各自吃
小亏,这事就算完
,别闹
。
这时候,已然到万历四年
年根。过年期间,诸事停滞。等过完万历五
80匹丝绢折合白银6145两,不予撤销。但歙县在四司银、砖料银、军需银等杂派均平银中,减去5260两,分摊给其他五县来交。
这里要特别说明下,所谓均平银,指
是嘉靖年间出现在江南
种役法改革
产物。
大明百姓除要缴纳田赋之外,还要负担徭役,无偿为各级z.府提供劳力服务。徭役
种类繁多,老百姓苦不堪言。均平银,就是让官府计算每年需要
徭役总数,把人力成本折算成银两,分摊到每亩地里去,让老百姓按亩缴均平银。需要力役时,官府就从这笔银子里拨款雇用人手。
换句话说,老百姓不必亲自去服徭役,交钱就行,不耽误自家农时。z.府也很高兴,雇人干活,总比
家
户拽壮丁来得方便,工作效率更高。而且摊役入亩,也大量减少
z.府工作量。
举三得。
这个做法经过数年试行,颇受欢迎,因此各府纷纷这搞。徽州府也每年编列均平银,各县分摊统收,再分配到各个用途名目下。四司银是衙门日常杂役费用,砖料银是公共设施修葺费用,等等。
这个太平府方案,即是将田赋税额转嫁到役银上去。这就能体现出条鞭法
好处
,赋、役皆能折算成银子,互相合并转移非常方便。
唯问题是,它换汤不换药,怎
腾挪,五县都是吃亏。因为他们本来
分钱都不用出,现在却要替歙县补5000多两银子到均平银里去。
这个方案报到兵备副使冯叔吉那里,被驳回。
冲抵均平银这个方式没问题,但吃相实在太难看。
共6145两
丝绢赋税,转嫁
5260两到五县头上,等于歙县只负担14%,其他县86%,这很明显是拿总税去除县数,平均而得。
问题是,歙县经济体量占
徽州府
半,不可能这
简单地平均
事。你们偏帮歙县也可以,但是不要做得这
明显啊。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