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杨干院住持叫佛海,他大概是看对
眼,欣然收这个十
岁
少年为徒,还给他起
个法号叫“法椿”,使他成为杨干院中
个小沙弥。
“椿”本意是大椿,乃是种传说中
长生古树,引申为寿高不衰之意。法椿这个名字,自然也寄寓
师父希望法统延续绵长
祝福。
现在法椿与真正和尚之间,只差
张度牒
。
明代对于度牒管理,颇有套办法。从洪武十七年(1384年)开始,朝廷规定,天下持有度牒
僧道,每三年要考核
次,没过
要收回度牒,比如今考驾照还严格。
不过就像其他政策样,官僚们很快就发现其中
利益所在。从景泰年间起,只要僧、道捐纳五石粮食,便直接颁发度牒。再后来,朝廷干脆把这个制度当成开源之术,
壮逃离原籍,再向官府报备绝户,从此家人可安享免税之福。法椿很有可能就是这种情况。
正德元年(1506年),年仅十岁
法椿逃离
家乡休宁。虽然他距离法律规定
成丁年龄还有五年,但此时地方户籍方面腐败严重,经常有明明不成丁
孩童,被恶吏强行登记为壮丁,借此要百姓多承担税徭。
能逃,还是早点逃好。
法椿离家之后,只有两个选择。第个选择是成为没有户口
流民,四处迁徙,除非买通
地官吏假造户籍,才能合法落脚;第二个选择,就是出家为僧、道,只要有寺观肯接收他,并取得度牒,便有
合法身份。
【注释】
度牒:亦称“祠部牒”。唐朝设立试经度僧制度,经过考试合格僧尼、道士,由国家管理机构祠部发给其度牒,作为合法出家者
证书,可凭此免承徭役。明王朝十分注意限制僧尼
数量,规定每三年发放
次度牒。并且,男子不到四十岁、女子不到五十岁,不得出家。《大明律》中对没有度牒、“私自剃度者”亦有十分严厉
处罚。
图三·1明代道士度牒
徽州崇佛之风十分浓烈,境内大小寺院有几十座。法椿理所当然选出家这条路。不过他不敢留在原籍休宁,跑到临近
歙县,投拜到杨干院门前。
寺庙对于这种投拜来逃户,
般持欢迎态度。毕竟逃户没户籍,寺院将其收留,形同大户人家多
几个隐户奴仆。至于这种行为是不是违法,出家人慈悲为怀,人家求上门来,怎
能忍心赶走呢?
事实上,徽州带
诸多寺庙,
直在偷偷招纳逃流军民,这已是行业内
潜规则。仅杨干院在正德年间,就先后招纳
四十多人,法椿不过是其中
个罢
。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