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修行才是真正
修行
如果你刻意去修行,你就不是在做真正修行,但如果你没有刻意去修行,那
开悟自在其中,而你做
也就是真正
修行。
当你刻意去坐禅,就会创造出“
心念兹在兹就是智慧,所以智慧可以是各种不同
哲学或教法。但
们不应该执著于特定
智慧,例如佛陀所教给
们
那些。
在《心经》中,最重要观念当然是空性。在尚未
解空性
观念之前,
切在
们看来都是实有,都具有实体性。但
们
解到事物
空性以后,
切就会变得真实,但不是实有。
解到
切都只是空性
部分,
们就不会执著于任何实有。
们会
解,
切都只是权宜性
色相。
《心经》教人从苦中解脱
大多数人第
次听到
切都只是“权宜性”存在之说,不免为此感到沮丧,但这种沮丧是来自对人与自然
个错误观点。
们之所以沮丧,那是因为
们对事物
想法深植于自
中心
观念。但是,当
们对空性
真理有
确切
解,就不会再感到痛苦。《心经》说: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28]皆空,度切苦厄。
[28]五蕴:“蕴”为积聚之意,佛教称构成人或其他众生五种聚集成分是“五蕴”,即色、受、想、行、识。除色蕴之外,其余皆展精神层面。“色”指组成身体
物质,“受”指感觉,“想”指概念,“行”指意志
作用,“识”指认识、分别
作用。
换句话说,菩萨不是在体会五蕴皆空之后才克服苦
。体会这个事实
本身,就是从苦中解脱。所以,体会这个真理就是解脱本身。虽然
用“体会”
词,但这个真理
体会总是伸手可及。
们不是经过坐禅才体会这个真理,即使在坐禅之前,体会就已经存在
。
们也不是
解这真理以后才达到开悟。
解这真理不外乎就是活着——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地。所以,这不是
件与理解或修行有关
事,它是
个终极
事实。在《心经》中,佛陀只是要指出这个
们
刻接着
刻都在面对
终极事实。这是非常重要
点,这就是达摩教导
坐禅。哪怕是在修行以前,开悟就已存在
。
但是,们通常都把坐禅和开悟视为两件事:把坐禅当成
副眼镜,以为把这副眼镜戴上,就可以看见开悟,这是错误
理解。眼镜本身就是开悟,把眼镜戴上也是开悟。所以,不管你做什
或者什
都不做,开悟都已经在其中,也总是在其中,这是达摩对开悟
理解。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