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即蠢才,蠢才即智者
们通常都会想,“他愚蠢而
聪明”或者是“
从前愚蠢而现在聪明”,如果
们愚蠢
话,那又怎
会是聪明
呢?
道元禅师曾说:“即使是午夜,黎明就在其中;即使黎明来到,午夜就在其中。”这类
开示,从佛陀传到佛教各祖,从各祖传到道元,再传到
们。午夜与白天并无不同,它们是同
件事,有时被称为午夜,有时被称为白天。但不论怎样称呼,它们还是同样
回事。
禅修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禅修
禅修与日常生活也是同样回事,禅修就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就是禅修。但
们通常会想:“坐禅
时间结束
,
们要回到日常生活去
”这不是正确
理解,因为它们是同样
回事,
们无处可逃。所以动中应该有静,静中应该有动,动与静无异。
每个存在都依赖另个存在,严格来说,没有分离
个体性存在。有些佛教宗派很强调万物
体性,但
们
禅道并非如此,
们不强调任何特定
东西,哪怕是
体性也不强调。
“”是宝贵
,但“多”同样是奇妙
,无视于多样性而强调绝对
体性乃是偏颇
理解。在这种理解中,“
”与“多”之间存在着
道鸿沟。但“
”与“多”是同样
回事,所以
们应该在每个个体中欣赏其
体性,这也是为什
们要强调日常生活
重要性更甚于某种心灵状态。
们应该在每
个当下、每
个形相里找到实相。这是非常重要
点。
爱与恨实为体
道元禅师说过:“尽管万物皆有佛性,们却爱花朵而不喜欢野草。”这是人性
本然。但执著于某种美好
东西同样是佛
活动,不喜欢野草也同样是佛
活动,这是
们应该明白
。如果
们明白这个道理,那
执著于
些什
也就没啥不妥。如果那是佛
执著,那就是无执。所以,在爱中应该有恨——或曰无执,在恨中应该有爱——或曰接纳。
爱与恨是同样回事。
们不应该单独执著于爱,
们也应该要接纳恨。不管
们对野草观感如何,
们仍然应该接纳野草。如果你不喜欢它,你大可不必去爱它;如果你爱它,那你就去爱它。
各位常常会批评自己对周遭人事物不尽公平,各位批评
是你们自己不接纳
态度。但
们禅道所谓
“接纳”和各位所理解
接纳不同。人们总是这
教
们:日与夜无异,你和
无异,这表示万物为
。但
们连这种
体性都不会去强调。如果万物是
,那就根本没有必要去强调
。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