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学者何炳棣研究,在清代,进士占总人口
比例是0.000048%。请注意,小数点后有四个零,就是说,百万分之零点四八,比
们说
“万
”这个概率还小。所以考进士不光靠实力,也要靠运气。很多人才华横溢,文章很好,但是缺乏考运,终生打不通科举之路,比如后来
另
位湘军将领左宗棠就是这样。
所以第二年曾国藩春闱和第三年恩科未中,并不奇怪。道光十八年(1838),又逢会试之期,曾国藩再
次进京拼搏,背水
战,终于高中
进士。(24)这
年,他二十八虚岁。这个年纪在今天看起来虽然已经不小,但是在当时算得上“早售”。因为明清两代,进士
平均年龄为三十八岁。就是说,曾国藩比全国中进士者平均年龄年轻
整整十岁。在考试后,曾国藩正式改
名字。据说由于“其师某病其鄙俗,始为改之”(25)。“中式后,更名国藩。”(26)就是说座师认为“子城”这个名字太俗气,给他改名为“国藩”,寄以“国之藩篱”之意。(27)
中进士之后,曾国藩满怀兴奋地又参加
次考试,叫作“朝考”。这次考试是为
从进士当中选拔翰林。
清代最重翰林,“有清代宰辅,多由此选”(28),“卜相(选宰辅、大学士)非翰林不与”(29),大学士
定要翰林出身。也就是说,如果不是翰林出身,你就没有机会做到“位极人臣”。此外翰林升官
般较快,“列卿尹、膺疆寄者,不可胜数”(30)。甚至“大臣饰终必翰林乃得谥文”(31),就是说,你要不是翰林出身,死后谥号中不能有“文”字。因此,进不进翰林院,
个人
仕途可能大不
样。
按理曾国藩是没什机会中翰林
。因为他进士中
是三甲(32)。按当时惯例,
甲进士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直接进翰林院,二三甲则均须参加朝考。朝考中三甲中选
比例很低。结果曾国藩在这次考试中发挥得异常出色,居然取得
等第三名。道光皇帝亲自阅卷审核时,读
曾国藩
文章,非常喜欢,改为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
这样,曾国藩就在仕途上获得个绝佳
起点。
消息传来,整个湘乡都为之沸腾。出
个翰林,是全县甚至全省
大事。年轻
翰林公,将来最不济也能当个知府道员,混得好,部堂总督大学士,也都在意料之中。湘乡曾氏从此就由社会底层
普通农家上升到
金字塔接近顶端
官宦人家。如同《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
章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