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带师船,迅速进剿……毋得再有迟误”。拿下岳州,他指示说:“乘此声威,迅速东下。”(32)曾国藩在嘉鱼稍作整顿,他就急着催促:“汝等自湘潭大捷后,屡次得手。有此声威,岂可自馁?惟利在速战,莫待两下相持,师劳饷乏。”(33)攻下武汉后,他
命令是:“楚省大局已定,亟应分路进剿……直抵金陵。”“并随时知照江、皖各抚及托明阿、向荣等,四路兜击,以期直捣金陵……迅奏肤功。”(34)
在他看来,曾国藩几个月就能攻到南京边上,和国家正规军会合。
然而曾国藩并不这样想。曾国藩在军事上最大长处在于他有出色
战略头脑,善于对战略环境做系统、全面
分析,从大处落墨,进行整体
战略谋划。他曾经说:“军中阅历有年,益知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
曾国藩认为,咸丰把战略重心放在南京是个根本错误。自咸丰三年(1853),江南江北大营“屡进屡挫,迄不能克金陵……非兵力之尚单,实形势之未得也”。
曾国藩认为平定太平天国远比咸丰想象困难。他总揽全局,认为太平天国通过掌握长江中下游
几座重要城市,掌握
长江这条军事运输线,将自己
控制区变成
个有生命力
整体,通过长江等水系,将各省
资源统合在
起,因此难以平定。对这个蔓延在长江中下游
整体来说,南京并不是其中最重要
点。
咸丰皇帝军事原则是直指根本,再伐枝叶。曾国藩
想法恰好相反,是先剪枝叶,再伐根本。曾国藩从全局出发,根据地理形势,认为必须沿长江从上到下拿下几个重要节点,最后再解决南京。曾国藩总结历史经验说:“自古平江南之策,必踞上游之势,建瓴而下,乃能成功。”(35)东南大局
关键在武昌。湘军夺得武昌后,已据有长江中游之险要,进可攻,退可守,有
立足
根本。曾国藩说,建立根据地,是军事
基础:“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如高祖之关中,光武之河内,魏(曹操)之兖州,唐之首阳,皆先据此为基,然后进可以战,退可以守。”(36)湘军应以两湖为根据地,特别是把湖北治理成自己
大本营,在长江中游积蓄足够
力量后,再从武昌顺流而下,先取九江,次夺安庆,最后包围金陵。这就是“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势”
战略。事后证明,这是
个极为高明
战略,清王朝正是在这个战略指导下取得
最后
胜利。也正是因此曾国藩才那
重视湖北巡抚这
职务。
但是咸丰皇帝根本不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