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与其他国家历史也有“神同步”
阶段,比如晚清中国面对外来侵略
反应,与东南亚
邻国缅甸几乎
模
样。[3]
当然,中国史与其他国家历史更多
是本质上
不同。比如罗马帝国虽称帝国,却不是
家
姓
天下,也没有做到书同文、车同轨。正是这种不同
历史本质,导致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分别崩溃后,中国和欧洲各自走上
不同
发展路径。
因此会在这本书中对比在地理因素影响下
先秦和希腊文明,对比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对比清代中国与工业g,m前后英国
财政能力,对比中国、日本和缅甸在西方殖m;主义入侵时
反应,这样才能凸显出中国历史
独特规律。
千个人眼中有
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读史也都会总结出不同
经验和教训。这本书
性质是普及读物,并非对历史知识
均衡叙述。更为重要
是,
自始至终是
个“历史爱好者”,而非“历史学家”。因此
这本书是典型
家之言,肯定有很多偏颇之处。但是如果这本小书能刺激你更主动、更积极地思考历史,或者说,你能把这本书当成
手绘
中国历史导游图,拿着它去漫游,探索更深入、更广阔
历史,那
目
就达到
。
[1]张舜徽(1911—1992)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他说:“年龄稍大,又发愿通读‘二十四史’,不畏艰难,不避寒暑,坚持不懈地认真去读。从《史记》到《隋书》,都用朱笔圈点,读得很仔细;从新旧《唐书》到《明史》,也点阅遍。整整花
十年时间,终于读完
这部三千二百五十九卷
大书。”(《自强不息,壮心未已——略谈
在长期治学过程中
几点体会》)
[2]借用并改写西南联大皮名举教授话。原话是“不读中国史,不知中国之伟大;不读世界史,不知中国之落后”。
[3]同样是因为面子外交、礼仪之争(中国是叩头问题,缅甸是鞋子问题),而导致国势进步沦亡。详见本书第四十六、四十七章内容。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