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天下臣民必须无条件地服从皇帝:“民之从主也,如草木之应四时也。”臣民要无条件顺从君主,“体不可以不顺,臣不可以不忠”。(《春秋繁露》)这些话比韩非子说得还要到位,皇帝听起来当
来看个词,叫作“三纲五常”。
们后世
提起儒家,就经常会想起这个词,因此很多人都认为这“三纲”是儒家提出来
。
但是事实上,这是法家东西而不是儒家
。“三纲”,最早是法家
说法。韩非子说过:“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大臣在君主面前,儿子在父亲面前,妻子在丈夫面前,都只能驯服,不能反抗。
这显然是和儒家思想完全相反。儒家是强调权责对应
。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说君首先要像
个君,臣才能像
个臣;父首先要像个父,子才能像个子。所以“君使臣”和“臣侍君”都要各按“礼”而为。这种原则,多少有点契约
意味。
因此,儒家是反对法家这种单向三纲
。
那,为什
后来三纲成
儒家思想
代表性词汇呢?
主要是董仲舒“点金成石”,把孔孟之道和韩非子
思想巧妙地嫁接在
起。
董仲舒对儒学改造,优点是保留
儒家以天命恐吓君主
理论,而且发展出
套装神弄鬼
谶纬之学,就是通过种种迷信,什
“占星”“望气”之类,来分析“上天”
想法,判断上天对皇帝满意不满意。如果地震
、天灾
,皇帝就要反省
,是不是自己哪点做得不对?就得洗个澡,静坐,反思自己。
也就是说,董仲舒要求皇帝要重视天命,通过“上天示警”让皇帝有所约束,不要胡作非为,否则就可能亡国。这就在定程度上保存
周代文化
核心成果。
但是与此同时,董仲舒又和韩非子样,把皇帝推到
至高无上
绝对化地位,甚至他在有些方面说得比韩非子还要过格。
为强化皇帝
地位,他不惜穿凿附会,寻找神学上
根据。他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王是三横
竖,三横,代表天、地、人,
竖,代表贯通。皇权是贯通天地
。他说,皇帝是整个国家
心脏,“海内之心悬于天子”,臣民与皇帝
关系,就像四肢与“心”
关系
样:“心之所好,体必安之;君之所好,民必从之。”(《春秋繁露》)心在想什
,四肢就要想办法来满足心
需求;皇帝喜欢什
,百姓就要顺他
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