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地方,读书能读出头人才真心稀少,甚至只要能写几句通顺文章,往往就会被地方官拉进县学成为生员秀才。虽然严格来说,程序往往很不规范,但教化
项关系到地方官
政绩,也就顾不得那
多
。
据方应物观察,他身处这个地方也是在崇山峻岭里
,大概就是上述这种生员录取率很高
情况。可以说,这就是方应物目前最大
底气或者说信念
!
如果他身处苏州、吉安这种最著名科举强府,初级县试都有数千人
邻境徽州府那边都是贩运茶叶木材出境,获利甚丰,们这里
样有茶叶和木材,难道不能效仿
?起码运到杭州府不成问题。”
对王魁分析,方应物也是赞同
。虽然他对本县情况不是很明白,毕竟上辈子研究明史更多
是宏观方面,不可能把所有地方志都看过,特别是淳安县这种不出名
小县。
但方应物听得出,王魁所言很有道理。山中有特产,同时与杭州府这种大都会之间水路便利,这就是最大商机所在
。
这王魁摆出如此大
诚意,方应物眼见虚晃不开,只得如实答道:“实不相瞒,
欲效仿家父,走那功名之路,所以王叔
好意只能心领
!如若将来功不成名不就,说不得还要指望王叔给几碗饭吃。”
王魁猜来猜去,就没猜到方应物打算去考功名,吃惊道:“贤侄意欲投身举业?”
见那王魁副不能置信
表情,方应物很是不爽,心中
傲气又被触动
。这明摆着就是认为他不可能在这条道路上出头,也太小瞧人
。便反问道:“怎
?王叔以为不可?”
王魁皱眉挠挠头,这个问题不好正面回答,所以旁敲侧击道:“贤侄……不是不可以,但不知贤侄可否考虑过,这功名之路充满艰难险阻,其实等于种豪赌,有钱人家不惜本钱固然无所谓,但不富裕
人家如果过于执着于此,很容易就血本无归,穷困潦倒。”
王魁所言,方应物岂能不知?不过他还没想得太长远,他短期目标只是混个秀才身份而已,然后再观望下
步如何。
方应物不是凭空幻想,他也有他把握。首先这辈子上
七年社学,接受
比较完整
古典教育,在社学里算是相对出色
个;其次前生
记忆和见识还在。两者结合,起码具备
冲击秀才
可能性。
当然他最大把握还在于周围这个“得天独厚”
环境,他在前世乃是饱读各种史料
人,他知道在明代有很多交通闭塞
穷困山区县,不但人烟稀少,而且文化教育极其落后,而他
机会就在这里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