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族立场到世界主义
刘俊
在白先勇小说世界中,有几个城市给读者留下
深刻印象,它们是桂林、上海、南京、台北、芝加哥和纽约。从这些城市
位置分布不难看出,白先勇小说所覆盖
地理空间涵盖
太平洋两岸
中国和美国,而作品中
人物也在从
个城市到另
个城市
迁徙中,渐行渐远,从中国大陆经由台湾远走北美。于是,分属于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
这些城市,不但成为白先勇小说人物活动
场景,而且在这些城市
转换间,也隐含着
条这些人物“行走”
历史轨迹。
在已经成为二十世纪华文文学经典《台北人》中,白先勇塑造
众多从大陆来到台湾
“台北人”形象,在从桂林、上海、南京到台北
空间转换中,这些身在台北
“台北人”挥之不去
却是桂林记忆、上海记忆和南京记忆,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这种“身移”而“心不转”
错位,身在台北却对桂林、上海和南京难以忘怀,导致
这些“台北人”
心灵痛苦和精神悲剧。
《台北人》中城市更迭,源自国共两党此消彼长所引发
中国社会
乾坤旋转,不管小说中
人物怎
“行走”,这些城市毕竟还在中国
版图之内,人物虽然在大陆
“前世”和台北
“今生”之间摆荡撕扯,到底也还是中国人自己
事。到
《纽约客》,情形发生
较大
变化,不但人物从中国跨到
美国,而且城市也从台北转到
纽约,人和城都出
中国
疆界。假使说《台北人》重在写台北
大陆人
故事,那
《纽约客》则以纽约
“世界人”为描写对象——这里所谓
“世界人”既指中国人到
国外成
“世界”公民,同时也是指包含
非中国人
外国人。
《纽约客》是白先勇在六十年代就已着手创作小说系列,《纽约客》之名或许借自美国著名文学杂志NewYorker,却与《台北人》正好成为
个浑成
佳对。从收录在《纽约客》这个集子中
六篇小说来看,《谪仙记》和《谪仙怨》写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夜曲》和《骨灰》发表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DannyBoy和TeaforTwo则是最近几年创作
作品。仔细对照这些分属不同时期
小说,或许可以发现,体现在白先勇《纽约客》中
创作立场,经历
个从上个世纪
国族(中国)立场,到近年来
世界主义
变化过程。
《纽约客》中六篇小说,活动场景都集中在纽约,但人物
历史不是和上海有瓜葛,就是和台北有牵连,仍然割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