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写得非常好,但是他刻意隐瞒自己为什写得这
好。斐德洛把两篇都读给大家听,然后要大家举手表决,谁认为第
篇比较好,有两个人举手;他又问有多少人认为第二篇比较好,有二十八位同学举手。
他说:"你们有二十八位同学举手认为第二篇比较好,这种价值判断就是所谓
良质。所以你们知道良质是什
。"大家沉默
许久,在重新思考他
话。为
更进
步地强调他
看法,他在班上读四名学生
报告,然后要每
位学生按着他们
标准把优劣写在纸上
解学生看着他,终于有
点明白——他真
不是在玩弄他们,他真
是想知道答案。
他真是个奇怪
人。
然后有个人问:"你
想法呢?"他回答:"
不知道。""但是你究竟怎
想呢?"他沉默
好
阵子:"
知道有所谓
良质存在,但是
旦你想要去界定它,情况就会变得很混乱,因而无法做到这
点。"大家都十分同意。
"为什会有这种现象,
不知道。
想或许
能够从你们
报告中得到
点概念,
真
不知道。"这
次轮到同学们沉默
。
在当天接下来其他课堂上,也出现
同样
情况。但是每
班都多少有
些学生会自动地做出
些善意
回应。
过几天,他自己想出
个定义,于是把它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抄下来,定义是这样
:"良质是
种思想和陈述
特质,
们不能经由思考
方式
解它,因为要给它定义是
种僵硬而正式
思考过程,良质是无法被界定
。"这个定义其实就是拒绝给它定义,并没有引起学生
评论,因为这些学生没有受过正式
训练,不知道他写下来
句子其实是完全不合理
。如果你不能为某件事下定义,你就没有办法用理性
方法研究它
存在。于是你也无法告诉别人它究竟是什
。因而事实上在无法界定和愚蠢之间就没有差别
。当
说
无法界定良质,
其实就是说,
在研究良质这件事上很愚蠢。
幸而学生们不知道这点,如果当时他们对这
点有意见,他很可能就无法回答他们
。然而在黑板上
定义下面,他又写着:"但是即使良质无法界定,你仍然知道它是什
。"这个时候又引起学生
阵骚动。
"哦!们不知道。""你们知道
。""哦!
们不知道。""你们知道
!"他已经准备
些资料要拿给他们看。
于是他选出学生两篇文章做例子。第
篇写得十分凌乱,有
些很有趣
想法,然而却无法构成完整
文章。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