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己也写下来。然后在黑板上统计出全班意见,同时把他
评价也写上去,两者之间十分接近。
开始班上对这种练习很感兴趣,但是过
阵子就觉得很没意思
。他所谓
良质非常明显,他们早已经知道究竟是怎
回事
,所以没有兴趣再继续听下去。现在他们
问题变成:"好吧!既然
们知道良质是什
,
们怎
样得到它呢?"现在必须研究修辞学
,而他们也不再反对其中种种
规条。这些规条不是目
,只是
些写作技巧,以制造某些效果。他把良质
各个层面列出来,比如说:统
、生动、权威、简洁、敏锐、清晰、强调、流畅、悬疑、出色、准确、比例适当、有深度等等。由于这些抽象名词都很难定义,所以他就利用刚才
比较手法介绍给学生们。比如说文章
统
,也就是故事如何前后连贯,可以借着撰写大纲改进自己
技巧。而要提高文章
权威性,则可以增加注释,因为注释能够提供更多权威性
参考。
在大课程里面都会提到
大纲和注释,但现在却被作为提高良质
方法。
如果学生交来报告中列出
注释毫不起眼或是大纲松散,就表示他只是敷衍
事,没有达到报告应有
良质,所以毫无价值可言。
然而要回答学生问题,"
怎样才能得到良质?"这几乎使他想要辞职。
他认为:"这和你要如何得到它完全无关。它就是这样好东西。"有
位不满意
学生在课堂上问:"但是
们要怎样才知道什
是好呢?"就在他问出口之前,他明白已经有答案
。别
学生经常告诉他:"你已经看到
。"如果他说:"
没有。"他们就会说:"你看到
,他已经证明
这
点。"学生已经完全可以自己评断良质
——就是这样,他教会
他们写作。
现在,斐德洛被学校体制所逼,不得不说出他想得到什
,但他认为这样强迫学生接受他
看法,会摧毁
他们
创造力。完全顺从他看法
学生注定要丧失创造力,或者写不出自己认为真正够水准
文章。
于是他修正项基本规则,就是任何要教授
内容必须先界定,他已经找到
条出路。
篇优秀
作品不需要任何规则,不需要任何理论,然而他指向
某种东西,非常真实,他们无法否认它
存在。因为取消分数所造成
真空突然之间被良质
正面效应所充满,两者完全结合在
起。学生十分惊奇地到他办公室来告诉他:"
过去真
很恨英语,现在
在上面所花
时间比其他
都要多。"并不是只有
两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