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这口铜钟已经不仅象征着君主最高权威,还象征着这种最高权威所依赖
报复性力量。
在乌格利奇铜钟被放逐之后几个世纪里,托博尔斯克在西伯利亚流放制度
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现在,通过该城老城区日益倾颓
木构房屋和新古典主义建筑,人们依旧能够看到流放制度
痕迹。托博尔斯克
中心广场坐落在
片高地上,高地往下50米,是浑浊
额尔齐斯河和向南延伸
下城区。这个广场俯瞰着远处
景致:四周
乡村和缓缓逆流而上
驳船。广场两边各有
座大型建筑。其中
座就是石质
托博尔斯克克里姆林宫,这栋设防
综合建筑张扬着帝国z.府
权威和辉煌。城堡厚重
白墙——其上方高耸着索菲亚大教堂蓝色和金色
穹顶——
修建人是流放者,即彼得大帝于1709年在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
场决定性战斗中俘虏
瑞典士兵。另
座建筑是托博尔斯克中央苦役监狱,它壮观
新古典主义外立面占据着广场
西缘。这座监狱建于19世纪50年代初,是城中
第二座此类建筑,它为已有
脆弱拘留所增加
许多必要
容量。由数百名流放者组成
流放队伍会进入这座城镇,穿过广场,走进监狱
大门,然后被收押在监狱里;而托博尔斯克流放事务部,即整个流放制度
行政中心,将决定他们最终
目
地。流放者被分成新
流放队伍,随后踏上西伯利亚
陆路和水道,去往遥远
村庄和刑罚定居点。托博尔斯克是通往
个大陆规模
监狱
通道。4
流放制度在西伯利亚殖民历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为
安置来到西伯利亚刑罚堡和殖民地
*员和军事人员,城镇围绕着这些地方逐渐形成。几乎每个西伯利亚村庄都出现过流放者,他们要
正式地定居在西伯利亚各省
各个地区,要
作为流动工、小偷和乞丐非正式地穿梭在各个村庄。西伯利亚
道路上散布着低矮
赭色休息站,流放队伍可以在此过夜。中转监狱、城市拘留所、矿山、工业企业和流放定居点,如同z.府权力
肌腱,从圣彼得堡向东延伸。1879年
伊尔库茨克是
座拥有三万居民
繁荣城市,当年
场大火吞噬
中心城区
四分之三,只有少数石造建筑在大火后幸存,其中之
便是中央监狱。大火后,这座监狱突然醒目地高耸于城市
灰烬之上,它作为
个重要
流放中转站
作用也因此凸显
出来。5
托博尔斯克中央苦役监狱直充当着
个刑罚机构,直到当局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