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波兰人。这种做法伤害
米加尔斯基作为
名父亲和
名虔诚
基督教徒
感情,愤慨
米加尔斯基决心,这个孩子将来不会被埋葬在俄国,而是在波兰。他小心翼翼地为这具小小
尸体做
防腐处理,然后把尸体埋在
公墓外面。23
米哈利娜去世后,阿尔宾娜请求亚历山德拉·费奥多萝芙娜皇后允许他们返回加利西亚,或者至少让米加尔斯基从军中退役,这样他们夫妇可以搬到俄国气候不这恶劣
地方。她
请愿遭到
拒绝,米加尔斯基
父母请求沙皇赦免米加尔斯基同样无果。就是在那时,米加尔斯基开始酝酿“获得自由”
计划。阿尔宾娜同意丈夫
想法,认为留在乌拉尔斯克“是对人类
自然尊严
种侮辱,是
种低劣
生活方式,是
种罪。任何有机会去改变自己
命运而没有试着去改变
人都是在犯罪。总之,经过充分考虑,
们决定逃离俄国”24。行动和人权都是19世纪30年代
共和思想
核心。这些伦理原则为米加尔斯基
决定赋予
种超越
悲痛
返乡愿望
政治意义。逃离是
种具有波兰爱国主义
反抗行为。
在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确实有大量波兰人逃跑。通常,在他们刚抵达刑罚定居点几个月,弄清楚监禁和强制劳动
条件后,他们就逃走
。阿兰·罗吉茨基于1835年1月27日抵达伊尔库茨克西北约七十千米处
亚历山德罗夫斯克刑罚酿酒厂,3月9日,他逃跑
。3月底,列昂·罗曼诺夫斯基抵达伊尔库茨克盐场,5月4日,对他
追捕也开始
。251835年6月22日夜间,波兰十
月起义
领导人彼得·维索茨基与来自亚历山德罗夫斯克刑罚酿酒厂
六名同志
同潜逃,国家
反应十分严厉。维索茨基和他
同伴只在森林里躲
两天便被再次抓获
。审讯时,维索茨基
同谋供认,他们
领导人计划夺取武器,然后和伊尔库茨克盐场
波兰流放者
同经过印度返回波兰。逃犯携带
亚洲和俄国欧洲部分
地图似乎证实
这种普罗米修斯式
野心。现场军事法庭对维索茨基和他
同谋量刑较轻,即十六到二十四下鞭打。涅尔琴斯克矿区
负责人斯坦尼斯拉夫·列巴尔斯基少将认为这种惩罚不足以起到威慑作用,将刑罚加重为帝国最可怕
肉刑之
。维索茨基和他
同志每个人都要遭受五百名士兵
“夹道鞭笞”26。
列夫·托尔斯泰1903年短篇小说《舞会之后》生动描绘
夹道鞭笞,这种刑罚方式在19世纪
俄国军中和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