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要素彼此渗透,时间和空间意义上连续、持续
彼此渗透势必造成语言要素
混合。应用语言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认为,不同社会文化体
接触与混合会造成不同语言之间
深度接触,而语言深度接触
历史后果就是语言混合。可以断言,当今世界
各主要语言都是所谓“历史混合语言”。
汉语也应该放在这历史维度中来认识。
方面,研究语言史
学者也同意,汉语是
种年轻
历史混合语言;另
方面,汉语又是东亚历史上最古老、最重要
种书写语言(很长时期内甚至是唯
书写语言)。这两个方面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
逻辑与历史关系。历史上,汉语社会和汉语政治体对非汉语社会进行
持久
渗透(深度接触),而汉语及汉语社会自身又因这种渗透所引发
反作用而形塑
自身
变迁。
语言学家认为,越南语是南亚语和侗台语过渡类型,其系属不太清晰。值得注意
是越南语与汉语有基本相同
结构类型,唯
区别就是前面提到过
修饰关系语序
不同。正是这个原因,使得越南语要把“汉喃研究院”说成“院研究汉喃”。尽管这个专名中
三个基本词汇都是从汉语借入
,进入越南语之后要按照越南语
语序规则重新排列组合,从而充分显露这
专名
越南语属性而不是汉语属性。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语言接触中参与接触
各语言固有结构
稳定性、连续性和继承性。
但是历史也显示,深度接触中语言之间相互作用并不均匀,上层语言(书写语言或官方语言)对下层语言(非书写语言或被统治阶层
语言)
渗透,通常是更深、更快、更有力
。下面试以姓名制度(namingsystem)为例做
说明。
们知道,姓和名作为
组偏正词组,姓是修饰名
,名是被姓修饰
。因此,姓名中
姓在前还是名在前,取决于语言中
修饰词与被修饰词之间
词序结构。因此,修饰词在前者(如汉语),姓氏理应在人名之前;修饰词在被修饰词之后者(如印欧语言),姓氏理应在人名
后面。照此规则,不同社会到底采用“姓+名”结构还是“名+姓”结构,取决于各自语言
修饰语序是AN还是NA。正是由于这个语言规则,汉语语序中被修饰
名自然就被置于作为修饰词
姓后面,形成“姓+名”顺序
姓名结构。
然而,当今世界各地区各语言社会姓名结构,并非完全遵循这
规则,也就是说,很多社会
姓名顺序,与该社会所使用语言
修饰词序并不具备如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