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叹息弥襟”与正文最后
句“愿言不获,抱恨如何”意思类似,构成
个循环,更显现
情绪之流
无始无终。在探寻深意
同时,讲解者情绪本身
流动性会被打断,这就是讲解《停云》
难度所在。
清代张谦宜是雍正做皇子时
老师,他说:“《停云》温雅和平,与三百篇近。流逸松脆,与三百篇远。世自有知此者。”[55]这是什
意思?大学里上古代文学课,学生最头疼其中
批评语汇。到底什
是“温雅和平”?不太清楚。“流逸松脆”就更不知所云
。这是
首诗啊,又不是
个松塔,怎
会松脆呢?
儒家认为《诗经》美学特点是温柔敦厚,情感既真实充盈,又不过分,不至于冲破理性
控制,《停云》就是这样
感觉,所以说“温雅和平,与三百篇近”。可是《停云》还有与《诗经》不同层次
美感,就是“流逸松脆”。天上
流云,地上
流水,松间
清风,这些东西是“流逸”
。古代
批评家较具直觉性,大概张谦宜也是看到
《停云》中流动不拘、自然放松
美感。“松脆”是什
?
们为什
说松塔是松脆
,不说馒头是松脆
?大概是因为松塔看起来有挺整齐
外在结构,可内里是
些轻薄
碎片,牙齿
碰到就散落在舌头上。这首诗也有类似
感觉。不是用理性或者道德或者叙事
逻辑,甚至不是用强烈情感之流
带动,只把那些最轻盈、最细微、最转瞬即逝、最难以捕捉
感受表达出来。
这首诗形成个丰富
情绪整体,包容得与失、匮乏与满足、喜悦与悲伤,像天地
样复杂,又像水晶
样透亮。后来
千多年里,很多人喜欢这首诗,也许因为在纷扰
世事中,人们希望在某个时候也可以把心灵调适到陶渊明那样敏锐、平衡、宁静
状态。
有年冬末,
和朋友去太湖中间
个岛,住在
间庙里,和大人小孩
起学习。阳光最好
日子,肥硕
猫爬到佛头上打瞌睡。巨大
香樟树正在把它冬天
旧叶变红,将新芽催绿。
们坐在廊下,决定找
些可以摇头晃脑
诗来读。当读到《停云》时,这四言齐整如儿歌
句式让追逐
儿童们也停下脚步倾听。
们心里雀跃着“濛濛时雨”又将到来
希望。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