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21]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
片,却又予人无穷向往。这两种不同
美学风格,当然来源于作者所处时代与个人性情
不同,但呈现出来还要靠语言
变化。总
来说,盛唐绝句
语言近于白话,到中晚唐才
句之中有并置、对立、转折、复调等多种扩展信息含量
做法,导致
诗之中层次、赋意更多,气韵则不再如此流畅。也有人批评盛唐七绝这种句法会使得诗意“过流”,即太过直白、随便。可是句法不花哨,诗歌就必须靠诗人
真情实感来推动,便特别容易造就那些“易感而难讲”
好诗。
如果定要说盛唐诗人这种“痴憨之气、浑成之美”到底是什
,它大概是
种未经世事
单纯、不加掩饰
惊喜、不带防御
吐露、不求深意
表达。读盛唐诗会有
种“天地未曾破损之前”
酣畅快乐,那种感觉诚如于尔克·舒比格那个绝妙
书名《当世界年纪还小
时候》,让
们联想起肥皂泡、彩虹、草莓等
系列简单、轻盈而美好
事物。
小时候闲极无聊,读
本不知什
绝句选,结果挑出
都是王昌龄
诗。
“昨夜风开露井桃”[113]
“醉别江楼橘柚香”[114]
“岭色千重万重雨”[115]
“青山明月不曾空”[116]
在个小孩子眼里,这些诗句表达
就是天地本身迷人
样子。古人以读书为卧游,那些山河游历中
细雨微凉、人情冷暖,
好像最初就是从王昌龄
诗里感受到
。
没想到长大之后会看笺注,发现王昌龄这个人
辈子都过得比较倒霉,那个“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117]居然是在被贬为江宁县丞
路上写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118]居然不是欢快地吃柚子,而是贬到湖南去做龙标尉。贬谪文学写成这样和风细雨
调子,屈原
定很不满意。
胡应麟《诗薮》说王昌龄:“少伯深厚有余,优柔不迫,怨而不怒,丽而不*……《国风》《离骚》后,惟少伯诸绝近之。体若相悬,调可默会。”[119]这是在儒家诗教观念下好听说法,意思是王昌龄修养比较好,忠君爱国之心压过
身世不平之感。
觉得可能不是,他或许只是天真。就像
家小狗,偷猫粮吃被小猫打
两巴掌也不生气,还在想:“猫粮真好吃。”
王昌龄不把贬谪写成“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120],他朋友李白更是风神潇洒。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