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二十五岁才离开江南
。第
次去天津是参加博士入学考试,回来
时候北方还是漫天大雪。当时没有高铁,火车到达苏州站,车门
打开,车厢在往下滴水,
顺着水滴看到铁轨下面铺着
碎石中间有非常嫩绿
丛草长
出来。
不知道是否还有其他人看到这丛草,但是就在那个瞬间,那种“江南无所有,聊赠
枝春”
感觉就活
起来。其实,当时是
个等待考试结果
忐忑不安
时刻,但
忽然就有
种优裕感,好像作为
个江南人,哪怕
无所有,也会比别人更多地享有春天,甚至可以把春天毫不寒碜地馈赠给他人。
事实上,在江南各地,春天依然有着微妙不同。上次讲
那首《高阳台》中吴江小镇
春天是
种,苏州虎丘
春天是
种,甚至
家乡无锡,惠山
春天与阳羡
春天也不同。不过,大家说得最多
还是西湖
春天。
上星期大家凑在起讲西湖
时候,
同时想到
两首词,
首是姜夔
《鬲溪梅令》,
首是苏轼
《八声甘州》。它们有
个共同点:都不是写眼前
西湖,而是写追忆中
西湖,都是在其他
个什
时候,因为有所追忆,而把西湖作为自己梦
投影。这就像上星期凑在
起讲西湖
人,也没有
个正在西湖边上或近期去过西湖,而都是在春天到来之时引起
以西湖为背景
某种回忆。因此,西湖不但是实体上
,也是属于中国人
文化心灵
。它是很多情感与想象
载体。姜夔和苏轼这两首词写
都是西湖
春天,都是逝去
梦,但是处理方式完全不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