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首《八声甘州》时,苏轼五十岁左右,当时是他第二次在杭州做官,又得到召他回京调令。这本来是好事,但因为他
生总是在“被贬——召回——又被贬”
循环中,所以这次离开杭州时,并没有飞黄腾达
得意,而是觉得吉凶未卜。他写这首词给参寥子,里面居然有种交代后事
意味。
钱塘江经过杭州,在江边有个地方叫作西兴浦。有次
去杭州讲课,
抬头发现学校对面就竖着“西兴渡”
牌子,那时忽然有种时间重叠
感觉。苏轼当年站在这里,看着忙忙碌碌
渡江人。而今天
站在这里,过江
双向车流携带着更多
人,争分夺秒,有些要进入杭州市区,有些要从市区出来进入新城。每个时代
人都以为自己过着全新
生活,只有诗人和哲学家会停下来询问:
们
经历在漫长
历史中,是不是
轮轮重复?
们该如何回忆历史,该如何看待历史中个人
位置?有些人从不去想自己出生之前和死去之后
事,那和他们无关。只有今天股市
K线,这个月楼市
波动,顶多三五年前
决策与他们有关。但另
些人可能处于
种更有知觉
状态,好像有第三只眼,既能够感受到现在这个时间点上
自己,又能够跳出这个时间点思考未来
人如何看自己。这种跳出去看
能力有时候会带来痛苦,在觉得
切都还不错
时候,它告诉你这是短暂
。可是在另
些时候,它又会带来慰藉,建构起
个关于过去时间、现在时间与未来时间
框架,帮
们找到某种超越
时
刻成败悲欢之上永恒性
东西,那大概就是古往今来人类精神在某些层面
共通感。
们相信这种共通感会留存到未来。
中国古代诗歌非常看重跳出此刻
局限,以联通古今
方式观照存在。不管是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还是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都在表达这样
意思:
既是
个现在热闹生活
,又是
个从未来看待终将死去
,还是
个永恒不变
生命流动体中
员。所以,对于“
到底是什
”有很丰富
体验。这些体验中间也有很多情绪,它们互相抵触,也可能互相支撑。
古典诗句长短蕴含着情感
节奏。“有情卷潮来,无情送潮归”,感觉非常均衡,不大看得出情绪和倾向。但“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却像江海上
潮水,
涌
还。“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情绪比较高涨,带有极大
动能。可是当它退去,“无情送潮归”,又比较简短,显得疲惫。这样
种奔赴而来和慢慢退去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