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多描述都只是“空念”,不必说下去
。“落花风雨”更是可以带来无穷
感慨,就像李后主
首接着
首回忆自己
南唐故国,可晏殊用“更伤春”终止
对“落花风雨”可能引发
具体化、个人化
追忆,不再继续抒情。“满目山河”“落花风雨”二词是典雅、陈旧、概括,甚至空泛
。晏殊不是不能写出更加精确、新鲜
诗句,而是故意用这样
陈词滥调阻挡情感之流
涌入。
们可以设想这样
个戏剧冲突:男女双方互相喜欢,但中间有未能冲破
障碍,也许是
方已有婚约,也许是
方正准备投身g,m,也许是
方不忍夺人所爱。当顾忌较少
方追问另
方是否爱他/她时,顾忌较多
方该如何回答?大概不能全然剖白心意,因为那会诱使对方更深地投入,于是他/她只能给出
些不带个人色彩
宽泛之词,这其实是
种不得已
拒绝。
在几乎所有这样戏剧冲突中,读者都会被深深打动,并原谅躲闪
那方,因为这样
拒绝使爱进入
第三个层次。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过
种爱情三角形理论,他认为爱情是由激情、亲昵和责任感三个部分组成
。[236]两情相悦,不考虑后果,不顾及他人,这是激情;耳鬓厮磨,朝朝暮暮,这是亲昵。激情与亲昵都是自然而然
,不涉及决定
力量。只有引入决定
力量,爱情才从荷尔蒙走向理性,从脆如游丝走向坚如磐石。决定包括两种:
种是肯定
,表现为承诺;
种是否定
,表现为拒绝。决定
具体内容受很多具体因素
影响,但能够做出决定本身,就昭示着
种理性
力量与为自己
行为负责
态度。不仅爱情如此,在与世间万物
关系中,人
主体性、成熟度都与决定相关。
自然界中实实在在落花风雨会带出
们
愁绪,令人想起过去岁月中错失
人和事。中国古诗中出现频率最高
主题大概就是伤春,可很少有人会在诗歌中问:如果这已经是第三十次或者第五十次看到落花风雨,如何处理你
丧失?你准备在下
个春天继续哭泣吗?
们在生活中会看到很多这样
人,也许永远怀念自己
前任,也许永远哭诉原生家庭,他们
生命就在抒情与自怜中流逝。
但晏殊答案很清楚:“不如怜取眼前人”。他
词中
最喜欢
部分就是这种拒绝抒情
力量,既不是感情流动
自然结果,也不是社会伦理
生硬说教。若套用弗洛伊德
理论,这个答案不是本
给出
,也不是超
给出
,而是自
给出
。它更像是从不断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