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不曾成为教师,大概没有机会更深地
解叶嘉莹先生。
2011年博士毕业。毕业典礼时叶先生在海外,没有参加。但对
而言,离别早在两个月前就已开始。那是四月
黄昏,在叶先生温哥华
家中,
度过
在加拿大
最后
天。去机场
路上,太平洋
风从海上吹来,摇动
整片森林,背后是
不再能轻易踏上
土地,以及永远过去
学生时代。
既为日后不再需要在老师面前战战兢兢地汇报功课而感到轻松,又为依然未曾给自己
人生找到
个支点而觉得茫然。
对于人生中最重要问题,古典文学能否做出圆满
解释?对于人世间最险恶
选择,古典文学能否提供坚强
支撑?对于人心里最幽茫
心事,古典文学能否给予温存
慰藉?因为没有找到确定
答案,
带着入宝山而空回
失落,准备将这次离别当作夙愿
达成和旧梦
埋葬。
二
跟叶先生读书,是青春时代
以贯之
梦想。2001年,
正在读大二,对于人在世界上能够追求什
,想要找出最可靠
答案。那年
有两次暗室逢灯
经历,
次是被苏州北寺塔廊间书写
“
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震惊,另
次就是偶尔看到
叶先生
书。《金刚经》讲
道理是万有皆空,而叶先生开篇即说:“
以为中国诗歌中最重要
质素,就是那份兴发感动
力量。”
在图书馆幽暗
书架间席地而坐,看叶先生从陶渊明讲到杜甫,又从杜甫讲到李商隐,直到丰厚高贵
人类情感在
心中激起
共鸣盖过
对空无
知觉。那是江南仲春,半城花开,半城花落。走出图书馆时,
似乎感到无常之中,有
贯之物,在流转之中,有坚刚之气,因之,短暂
生命也值得认真度过。多年以后,
亲耳听到叶师说起“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更笃信那不仅是智者
开悟之语,更是仁人
坚誓之辞。
想,是叶先生影响
人生,使
选择
古典文学专业。但在网络还不发达
2001年,
甚至不能确定叶先生是否与
同在
个时代,更不论身处何方。后来在南开,
认识
很多被叶先生
讲座打动而立志学词
同学。
想,
们都是在先生身上看到
人生
种可能——通过全然投身于古典文学,服从它
训诫,接受它
磨砺,从而躲避时光
衰朽、抵御尘世
侵袭。当
们在台下仰望,先生身上体现出
从容、有力、清明和优雅,足以使
们相信,跟随先生,就不会在人生
风雨飘摇中失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