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方向。
三
2007年春天,去天津参加博士复试,回来在硕士论文
后记里写道:“清嘉庆元年,张惠言来到安徽歙县。在与学生探讨治学为人
道路时,他也忆及
北地
杨花。他说:‘
有江南铁笛,要倚
枝香雪,吹彻玉城霞。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愿以异人所授坚刚不摧之笛吹彻碧海中三万里太真碧玉之城。但那极为高远
人格境界,哪怕如张惠言
般终身赴之,依然只如灵光
闪,转眼飘散无踪。当
初次置身于北地杨花乱舞
春天,新生与凋颓不过是顷刻
转易,生命
偶在感扑面而来。
想,
期待这样
灵光。”
正是携着先生
《清词丛论》赴考。在往返
列车上,
数遍翻看《说张惠言
〈水调歌头〉五首》
文,将心绪沉浮在笛者竭尽心力
热诚追求与理想
落空无成之间。先生讲诗词,尤其注意词境中碧落黄泉两造,于追求时有飞扬之致,于落空处有低徊之美。
当时醉心于此,却没有注意到此中强烈
孤独,即飞扬时无人跟随,落空处无人安慰。
每个前来拜访先生人,都会叹服她在时代和命运
波折中如
株“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嘉树。而声称要追随先生
人,往往分辨不清自己是寻求荫庇
投林倦鸟,还是迎战风雨
林中幼树。当时
以为找到
条容易
路,幻想成为叶嘉莹
学生就自然获得
种加持
力量,从此不必走过死荫
幽谷。但当真正开始博士课程,
像所有人
样需要面对考试、论文、毕业、工作、恋爱、社会、人际关系中
挫折。在先生
课上,大家赏析诗词、谈论理想。走出先生
家门,
个个却都生活得并不如意。
体验着此间
落差,渐渐埋怨古典文学固然优美却虚幻无力。
现在想来,当时想要获得
种无理
豁免权。好像当
决定选择形而上
世界时,形而下
世界就理应为
准备
种简单平易
生活。
爱读先生
《鹊踏枝》词:“玉宇琼楼云外影,也识高寒,偏爱高寒境。沧海月明霜露冷,姮娥自古原孤另。”广寒深处
灵光如此纯粹,它
诱惑使
忽略
另
层意思——人生并非在形而上世界与形而下世界中
次性取舍,而是千百次
折返。
这真是个有趣
悖论。先生
人生和学术中最有力
地方,正是在人天两造往返间体现出
巨大韧性,是承担琐碎艰难
生活后依然能投入精美而持久
精神活动
能力。但读者因为醉心于先生对理想世界
描写,便将先生遭遇
苦难也想象为
种浪漫
审美体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