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对,但内心赤诚
人总能找到自己
道路,知道如何度过
生才是“甘愿如此”
。
五
那个春夜到来之前,已经在大学教
两年多古典文学。因为讲课
需要,
有机会以缓慢
速度重新阅读先生
著作。先生讲诗学
著作大都整理出版
,讲文、曲、赋等文体
也在研究所存有音带。阅读这些文献,
仿佛与少年时代
自己重新聚首,只是在免除
对文学拯救人生
奢望后,得以用更宽阔
视角领略古典文学中不同
美感。
渐渐发现,从审美
丰富性上来说,叶先生可能是
们这个时代
古典文学阐释者中最兼容并包
位。她虽然拥有自己鲜明
偏好,讲诗时却将注意力均匀分布到每个诗人独特
禀赋、气质、技巧和人生经验上。她能够欣赏自己并不赞同
诗人,将他们
好处说给与那些诗人气质相投
读者听。初次阅读先生
著作时,
注意到先生所喜爱
那些在道德情操上堪称典范
诗人。而此次阅读,却使
注意到那些之前忽略
诗人。他们存有瑕疵,因软弱、虚荣、自大或轻浮而没有度过完美
生,但他们人性中
光芒与阴霾
样记录在诗歌之中,经先生
讲解而为后人得知。如果说少年时
阅读经验全然被理想照亮,那
此次阅读却增添
对人生软弱和局限
体知。
第二个发现来自和学生
起学习古代文学史
经历。在人人都指责学生不懂得古典文化
今天,
却觉得,有
种不依赖于书本知识存在
文化血缘。不管
们接受多少西方
理论,在理性上多
认同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取得
巨大成就,并愿意建设更开放
社会和更具现代性
政治制度,但在情感和审美上,
们却被“写定”为东方
样子。这样
“写定”并不来自
们接受
中小学语文教育和思想品德课,而来自使用
汉语——其中深藏着奇妙
“语码”。基于这样
理解,叶先生
书成
为学生启蒙中国古典文学
最好蓝本,因为她正是基于个人情感和审美经验来讲授中国诗歌
。她所重视
兴发感动
力量和诗词
美感特质依然能够直接击中90后小朋友
内心,使学生们第
次感觉到诗人在千百年前恰恰为读者
某个此时此刻写下诗歌。有
些学生说,他们决定去考中国古典文学专业
研究生,因为曾有过这样
体验——当经历生命中某个重要事件或瞬间时,已经有
句诗歌在那个时空中等他,使他感受到全然
被理解和被说出。
毕业后每次去南开,叶先生问最多
问题就是“有没有爱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