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该做事就是去找当地
神父,向他忏悔,并请求上帝给予指导。神父对《圣经》
内容
如指掌,而《圣经》
内容也告诉他上帝对于通*
看法。基于上帝永恒不变
话语,这位神父可以明确判断这个女人犯
项不可饶恕
罪,如果不悔改,就会下地狱。所以,她必须立即悔改,捐10枚金币给即将出征
十字军,6个月内不得吃肉,还得前往坎特伯雷,到圣托马斯·贝克特主教(St.ThomasBecket)
安息地朝圣。而且不用说,这种可怕
罪过绝对不可以再犯。
现在情况就大不相同
。几个世纪以来,人文主义
直想让
们认为,人类自己就是意义
本源,因此自由意志也是最高
权威。
们不需要等着某个外在
实体说三道四,而能够用自己
感觉和欲望来判断。从小,
们就不断听到各种人文主义
口号:“要聆听自己
声音,对自己真诚,相信自己,追随自己
心,做让自己快乐
事。”卢梭
教育小说《爱弥儿》,正是集各家大成,可以说是18世纪讨论感受
“圣经”。卢梭认为,当寻找生活
行为规则时,应明白这些规则是“在
心深处,出于自然,无人能抹去。想做什
,只需要请教自己。
觉得好,就是好,
觉得坏,就是坏”。1
因此,如果位现代女性想知道自己有外遇有何意义,她不太可能盲目接受神父或某本古书
判断,而是仔细审视自己内心
感觉。如果这时
感觉还不太清楚,她会打电话给闺蜜,两人见面喝喝咖啡,倾吐心声。如果连这样还是觉得琢磨不定,她就会找
位心理治疗师,把
切都告诉他。理论上,现代
心理治疗师与中世纪
神父站在同
个位置,也已经有太多人对两者做过比较。总之,实际上,两者有
个巨大
差别:心理治疗师并没有
本定义善恶对错
《圣经》。当这位妇女说完故事
时候,治疗师不可能忽然破口大骂:“你这个邪恶
女人!你犯
个可怕
罪!”当然,他同样不可能赞美她说:“太好
!你真棒!”相反,不管这位妇女究竟说
什
、做
什
,治疗师最有可能做
事,就是用
种温暖关怀
声音问:“那你对这
切有什
看法呢?”
确实,心理治疗师书架上,有弗洛伊德、荣格等人
著作,还有厚达千页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简直能把书架压垮,但这些都不是什
神圣
经典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