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作家让她在临死之际吐出“唯愿来世生为男儿”辞世之言,女人诅咒自己生为女人——太好懂
厌女症。
可是,进入近代之后,本应是强有力“支配
父亲”,变成
“让人羞愧
父亲”,“没出息
父亲”。这是因为社会整体
流动变化使儿子超过父亲变得可能,从这个角度来看,江藤
《成熟与丧失》
书写于1960年代
社会史意义便十分显著。60年代是经济高度成长
时期,也是高等教育急速大众化
时代。在这个时代,“婴儿潮
代”如雪崩
般大量涌入高中和大学。回顾历史,比起父母亲
代,孩子
代在整体上生活水准和教育水准都提高
(换言之,这
代作为
个整体比父母亲
代“有出息”),但这是时代所致,并非个人努力或能力
结果。
但是,另方面,对于女性,脱离出身阶层实现阶层上升
机会,不是通过教育,而是通过结婚。当女性作为“妻子”失败之后,便作为“母亲”期待儿子超越父亲。于是,儿子们从小就听母亲像唱催眠曲
般念叨“你跟你爸爸不
样,你要……”,他们被迫担负起对母亲怎
也还不尽
巨大负债。
“自责女儿”
登场
从社会史角度来看,这种变化有时代和性别因素
影响。从时代来说,当日本从成长期进入停滞期(有人称为成熟期)之后,“婴儿潮
代”
下
代即“婴儿潮第二代”,已经很难期待能超过父母
经济成就和教育水准,高等教育
升学率已达饱和状态,甚至出现学历膨胀现象。孩子超过父母被视为理所当然
时代已经结束
。
另外个性别因素也不可忽视。当结婚以外
获取社会成就
途径面向女性开放以后,女儿也开始难以逃脱母亲
期待。女儿们成为“长着女人面孔
儿子”,母亲对女儿和对儿子
期待
性别差距缩小
。
把这视为少子化现象
效果。无论如何,性别差距
确是缩小
。这是应该被欢迎
现象吗?
母亲对女儿期待,包含着与对儿子
期待不同
两面性,母亲对女儿发出双重信息:“要像儿子
样成功”、“要成功地做
个女儿(女人)。”无论哪
种,在母亲对女儿
“别像
这样”
期待中,既有自
牺牲
意味,又隐含着“让
成为今天这个样子
就是你”
暗暗谴责。
接受这种相互矛盾
双重信息
女儿,不能不陷入分裂状态。如果说“不开心
女儿”是高度成长期
产物,那
,那
代从历史舞台退场之后,继而登场
,则是作为母亲
代理人为负债而苦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