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转换为“母亲女儿”,决非易事。只要母亲依然充当父权制
代理人,女儿与母亲
关系就不可能和谐;反之,如果母亲想忠实于自己
欲望,女儿又会目睹她受到父权社会
产厉制裁。将母女关系作为
个重要主题来思考,是从女性主义开始。
们从中懂得,母女关系绝非顺畅如意。
正如田岛所言,“选择母亲语言,意味着死亡;选择父亲
语言,等在前方
是被阉割。”要想脱离“父亲
女儿”,应该是拒绝“二者择
”
任何
种选择。为
脱离现代父权制
厌女症,女人只能放弃“母亲”、“女儿”
角色。因为在现代父权制家庭中,“父亲”、“母亲”、“儿子”、“女儿”这些表达家庭成员关系
词汇,都已被写进
厌女症。“母亲”也罢,“女儿”也罢,无非都是父权制给女人
指定席位。“母亲
解放/从母亲
解放”和“女儿
解放/从女儿
解放”,互不可分。
[1]古希腊悲剧中厄勒克特拉,是猛将阿伽门农
女儿,其母克吕泰涅斯特拉在丈夫远征中与表兄通*,并在丈夫归来后将其谋杀。厄勒克特拉和弟弟协力,以弑夫之罪处死
母亲。在弗洛伊德
理论中,俄狄浦斯被当作儿子“杀父恋母”
象征符号,与此相对,厄勒克特拉则被当成女儿“杀母恋父”
象征符号。——原注
[2]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因爱上自己制作
雕像而使雕像变成
人,由此指称对按自己嗜好培养出来
、可如木偶
般随意摆弄
对象
爱恋。根据萧伯纳
剧作《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汉译《卖花女》〕改编
音乐电影《窈窕佳人》(MyFairLady)广为人知。——原注
[3]指对达到性成熟之前少女抱有特殊性兴趣
性取向。——原注
[4]指将未成年女性按自己嗜好塑造并对之抱有爱恋之情性取向。——原注
[5]谷崎润郎
作品,男主人公为独身
公司职员让治,女主人公为无学女子娜奥密,让治把收留下来做家务
娜奥密培养成
位合乎自己嗜好
女性,可后来两人关系发生逆转,让治成为娜奥密
奴隶,该作品以滑稽讽刺
笔调描写出这
过程。——原注
[6]西乡隆盛(1828―1877)近代日本著名政治家、军人,推动实现明治维新主要功臣之
,却在与新z.府
内战中失败后自尽身亡。——译注
[7]日本中世纪宫廷女官二条自传性日记随笔,成书时间被视为14世纪初期。原题《とはずがたり》。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