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性总是希望更多地知道他人
信息,但是不希望自己
信息过多地泄露。
们喜欢窥探他人,但是不愿自己被窥探,这是人性。
这个世界很多时候是善与善对决,所以法律永远是
种平衡
艺术。
如果
行惩罚,让他幡然悔悟,意识到他所犯下罪行是错误
。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死刑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尊重犯罪人作为个理性人
存在。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落泪。只有当人真正面临死刑
威胁,他才可能真正意识到自己以前犯下
罪行是多
严重,才会幡然悔悟。犯罪人把他人杀
,把他人当成
工具,自然要接受惩罚。但如果国家惩罚犯罪人也仅仅只是把他当成威吓他人
工具,那
也就陷入
犯罪人自己
逻辑。在这种情况下,对其判处死刑其实也无法起到遏制犯罪人本人
再犯
作用。
因此,先治病,再接受惩罚,甚至先治病,病好后再执行死刑,这不是矫情,不是伪善,不是浪费,而是体现刑法对人尊重。
[23]ConorGallagher,Useof‘sexsomnia’defenceisexpectedtoincreaseinIreland,TheIrishTimes,2018-01-13.
[24]熊浩然:“武汉面馆砍头案审宣判杀人者获刑死缓”,封面新闻,2018-06-27。
人肉搜索罪与罚
“人肉搜索第案”是2008年
姜岩案。女白领姜岩z.sha之前,在网络上写下
自己
“死亡博客”,记录
她两个月
心路历程,将丈夫王某与案外女性东某
合影照片贴在博客中,认为二人有不正当两性关系,自己婚姻很失败。
之后王某受到众人口诛笔伐,网友运用“人肉搜索”将王某及其家人
个人信息全部披露。王某不断收到恐吓邮件,被网民“通缉”、“追杀”、围攻、谩骂、威胁,很多网友将此事闹到王某
单位,王某因此遭到辞退。王某父母
住宅被人多次骚扰,激动
网友甚至找到
王某父母
家,在其门口用油漆写下
“逼死贤妻”等字样。此案堪称催生出“反网络,bao力”
中国第
案。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判决,两家网站侵犯王某
名誉权和隐私权。法院针对此案,bao露出
网络监管问题,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出司法建议。这个案件让人们思考道德批判与隐私保护
限度界定问题。[25]
这里焦点问题其实就是隐私权和知情权、表达自由
冲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