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里面老师都觉得
爱惯着学生,其实
只是嫌麻烦,有些事交给她们去
也多亏这段痛苦经历,
可以亲身体会到哈勒米诺人
物种观与人观,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们将“身体”作为“中间状态”
信仰。
哈勒米诺人对身体和感官具有种天然
崇拜。每
个猎人在狩猎时,都会最大程度地去调动自己
感官,尤其是嗅觉。他们甚至可以通过气味去判断猎物
种类、位置、性别和年龄。
正因于此,每当去设想,如果灵魂当真不灭,那
来生还有没有机会遇见你
时候,都会感到特别欣慰。因为那些不切实际
幻想竟然可以在这偏远
科迪维耶成为现实——相隔万里
两个人,依然能够通过被夸张到可以凌驾在距离之上
嗅觉能力,捕捉到
丝佛手柑
香甜,去感知彼此
存在。
最近,脑子里经常浮现出几句普希金和阿赫玛托娃
诗,
也常会去想,如果当初决定去西边
话,眼前
景色会不会更贴合书里描述
画面?
但住在贝加尔湖畔也没什不好
。对
来说,这段经历好像不只是
个科学研究
过程,它更像是对内在自
种探寻——
开始接受
先前学者提及
“视角主义”,它让
毫无负担地抛却
执念。而
曾经苦苦思索而未得其解
那些问题,也随之变得无关紧要
。
就像鲁迅说那样“无穷
远方,无数
人们,都与
有关”。
现在会觉得,这世上
万事万物,与
有关,却又没那
有关。可惜
是,
现在
思考程度,还不太敢去定义这种含混
思想是否就是世人论及
“中庸”,但
能确认
是,这种肩负责任却又
身轻松
感觉,让
非常
自在。
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哲学家们从未停止过关于信仰与存在
争辩。他们常说“万物皆有灵”是仅属于土著人
种信仰,而
却觉得它其实是
种生活方式。
尤其是在来到西伯利亚后,会不自禁地去与非人类
生物共情——仿佛
和森林里
雪、松树、麋鹿没有任何
不同,就如同在
世界里,你和夜空中
月亮,以及泛着暖光
太阳没有任何不同
样。
从读博开始,便觉得学术研究是
件失望伴随着希望
事。因为理想只是少数情况,
们费尽心思研究
事物,得到
结论往往与最初
设想大相径庭,所以大多数时候,还是失望居多,希望占少。
可能是因为这份悲观情绪太强
,就连
学生竟然也都开始和
有着同样
心态。但
不得不感叹
句,她们
觉悟真
比
高太多
。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