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到相当高
管理层职位。伦敦街头到处安置着红色
邮筒,据说那就是他
功劳,此前可没有邮筒那玩意儿。邮局
工作似乎很对他
脾胃,不管写作多
繁忙,他都不曾动过辞职去当专业作家
念头。可能是个有点古怪
人吧。
他在八八二年六十七岁
时候辞世,作为遗稿留下来
自传在死后刊行,于是他那没有丝毫浪漫色彩、规矩死板
日常生活首次被公之于众。此前人们并不知道特罗洛普是何许人也,等到真相大白于天下,评论家和广大读者都愕然失色,或者说大失所望。据说此后,作家特罗洛普
人气和声誉在英国
落千丈。而
听到这个故事,却老老实实地感到钦佩:“好厉害,真是个
不起
人。”虽然
还没读过特罗洛普
书,却对他满心崇敬。然而当时
大众完全不是这样,他们好像颇为生气:“怎
回事?
们读
居然是这种家伙写
小说?”说不定十九世纪英国
大众对作家——或作家
生活方式——追求
是反世俗
理想形象。
要是也过着这种“普普通通
生活”,很可能会遭受和特罗洛普先生相同
命运。
想到这些就不免惶恐。不过,特罗洛普先生在进入二十世纪之后重新得到评价,要说是好事,也确实算是好事……
如此说来,弗朗茨·卡夫卡也是在布拉格保险局里做公务员,工作之余孜孜不倦地写小说。他好像同样是
位勤恳干练
官吏,职场同僚都对他另眼相看。据说
旦卡夫卡没去上班,局里
工作就会出现停滞。与特罗洛普先生
样,他是那种既扎扎实实完成正业,从不偷工减料,又把小说当作副业认认真真去写
人——只是
感觉拥有
份正业,似乎成
他许多小说最终未能完成
借口。但卡夫卡
情况不同于特罗洛普先生,这种中规中矩
生活态度反倒有受到好评
面。为什
会产生这样
差异?真有些不可思议。人
毁誉褒贬这东西实在难以理解。
总而言之,向作家要求这种“反世俗理想形象”
诸位,
觉得非常对不起你们,而且——这句话
好像重复过许多遍
——归根到底这只是对
而言:肉体上
节制,是把小说家继续当下去
必不可少
条件。
想,混沌这东西其实人人心里都有。
心里有,你心里也有,不必非得在现实生活中以肉眼可见
形式具体展示出来。换句话说,它不是那种可以比画着向人炫耀
事物:“瞧瞧,
心里
混沌有这
大呢。”如果想邂逅自己内心
混沌,只消静静地闭口不言,独自下降到自己
意识底层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