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也坚决支持。不过地方官应对手段不是公开反对,而是“糊弄”。当时
两广总督耆英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和英国人谈判
时候说,要做通广州市民
工作非常难,要给他时间。多长时间呢?两年。为什
是两年呢?因为此时耆英已被授为协办大学士,正常
话两年后极有可能已经调往京师。正如他
谋士所说:“缓以两年,此两年中公早内召,可置身事外矣。”(43)到时候这个麻烦事将由后任处理。
两年之后,认死理英国人再次提出兑现约定,那时
两广总督果然已经不是耆英,而是徐广缙,他毫不考虑耆英已经同意在先,而是果断拒绝
英国人
请求。道光皇帝览奏对徐广缙
“爱国”情怀感到非常欣慰。他批示说:“英夷进城之约,在当日本系
时羁縻。……前经降旨暂准入城
游,亦不过权宜之计。”(44)表示同意徐广缙
意见,继续找各种借口,不让英国人入城。
洋人是坏人,所以糊弄洋人就是爱国,在道义上没什不对
。
但是洋人似乎不太好糊弄,他们虽然被中国人界定为半人半兽,但智商似乎并不差,而且性格很执拗。后来中国负责办理外交*员曾经抱怨地说:“洋人性多坚执。”(45)老外
性格是非常较真儿,爱认死理。进城这个并不是很大
事,他们就是不罢休。
1854年,道光皇帝已经去世,坐在皇椅上是年轻皇帝咸丰。英国人又
次向当时
两广总督叶名琛提出要明确进城
时间。叶名琛是近代著名“爱国*员”,更是把“羁縻”方针运用到
极致
“高手”:对登门要求修约
包令,他时而闭户称疾,时而佯称繁忙,避而不见;万不得已见
面,则温言宽慰,顾左右而言他,唯独对修约这件要事不置可否。
两年之后1856年,自认为受尽愚弄
英国人终于按捺不住
,英国炮艇炮轰广州城,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结束对广州
进攻后,英国人又纠集法国人北上天津。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天津条约》过程,更是充分体现出清z.府
“羁縻”原则。咸丰皇帝在签约过程当中多次反复,和战不定,甚至公然宣称:“自古要盟不信,(以前答应
条件)本属权宜。”(46)也就是说,在被胁迫
情况下签订
条约是无效
,所以和鬼子们签约,只是退兵之法而已。大臣们更是如此。在《天津条约》
谈判过程当中,为
迅速完成任务,负责谈判
大臣桂良竟然这样对皇帝说:“此时英、佛两国和约,万不可作为真实凭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