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不是找老人,而是寻找被切断
来源,找到
们自己
方位。
《新周刊》:这也是当今时代病啊,怀疑
切,始终抱着怀疑
态度看
切。
陈丹青
他好开心——木心喜欢高阳,是个讯息。眼下爱木心
青年写起他,十之八九理解成如何唯美、超然,
读
不舒服,太花枝招展
,是在讲年轻人自己
文学幻觉。木心
趣味,那种质直
、带咸味
、南货店式
、老辣皮实
面,年轻人没反应。
聊备格
所谓“格”,好比菜式,冷盘、热炒、红烧、清蒸……可怜中国“聊备
格”者太少
,要是有
格
格好多格,好多层次,好多类别,其中有个木心,
们谈他就顺多
。
《新周刊》:刚才讲到离线状态,现在人如果处于不在场,不在线状态,就恐慌。但出现
木心这
个不在场
人。近距离远距离观察木心,
们在这
大信息量
空间,会觉得有这个人
们不知道,这也是否导致
们误读木心?
陈丹青:出现,你不认得,知道
,冷笑热骂。除
青年,中年人几个在乎?
次办活动,有个六〇后公知当面对
说:“老陈你推荐那个木心,不行啊,根本没法看!”
你知道,木心书刚出,三联朱伟立即作文贬斥。
还有若干五〇后当代英雄。去年木心刚死,大约听说这件事舆论有点动静吧,美术界理论名家彭德先生就摆出副公允面孔,著文辨正,兼带教训
,题目是“木心:大师中
大师?”,上来就生造
从没说过
话——照鲁迅说法,先给你涂个花脸——然后说,木心博学,不过是从民国《万有文库》来
。
真叫悔不迭,早知道去弄套《万有文库》,
不也成木心
吗。
你说信息量太大,容易错过,你以为英雄好汉粗心吗?彼此细细盯着呢。出面嘲骂算老实,阴暗
角儿,默不吱声。“w.g”后,八十年代,大家倒是蛮真心
,醒过来,忽然发现咱们还有沈从文、张爱玲、钱锺书……都不知道,大热,大谈。再后来就拼命找,
会儿找出
个,
会儿找出
个,陈寅恪啊,顾准啊,张中行啊,
回国时正在大谈季羡林、文怀沙、王世襄。
《新周刊》:这种寻找,打捞,是们被唤起
主动性
?
陈丹青:正相反,们这才明白几代人多
被动。
们是没有记忆
群体。八十年代开始翻箱倒柜——沈从文等等曾经是名作家,生生给埋
,再挖出来——好
,现在大概搜光
,你很难找到
个人,从清末到
九四九年,
们完全不知道
。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