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所有者获得更多政治权力,他们迅速采取行动控制非洲裔美国人劳动力。当重建后
“救赎者”立法机构修改
留置权法,赋予地主对于棉花作物
首要拥有权(primaryclaim)时,负债
自由民沦入
种依赖状态,连分享作物
佃农制曾经得到
少量讨价还价
能力也丧失
。另
重打击来自立法者对刑法
修改,新
“刑事法使得种植园工人易被逮捕、定罪和监禁[因为负债],还剥夺
佃农种植庄稼
权利,从而将他们削减到与受薪工人同等
法定地位,限制
传统上获得自然
恩赐
权利”。1872年,佐治亚州最高法院甚至“否定
佃农决定种植作物
权利和对所种植作物
法律权利”。实际上,越来越多
法院把佃农界定为受薪工人而不是租户。土地所有者还使用国家机器来限制劳动力
流动。例如,1904年,密西西比州立法机关制定
项新
流民法,旨在将“黑人懒汉赶到田间”。地主和农村耕种者之间
关系可能与奴隶制下
有着根本不同,但到
19和20世纪之交,棉花种植者仍然生活在贫困中,没有什
权利,也没有政治声音。25
具有讽刺意味是,在地主巩固自己在区域内
权力
同时,他们自己经历
历史学家斯蒂芬·哈恩(StevenHahn)所说
在国家经济中“权力
急剧不可逆转
衰落”。由于棉花价格下跌,他们消费
商品面临保护主义关税,再加上资本稀缺和成本过高,他们在内战期间出现
国内工业化政治经济中沦为次要角色。从全球范围内,这批棉农从未像商人那样强大,但在内战之前,他们还能享有地区政治控制权和非常显著
国家政治影响力。但是现在权力决定性地从原材料供应商那里转移出去。虽然他们当时不知道,但南北战争剥夺
世界上最后
个政治上强大
棉花种植者群体
权力。从棉产品制造商
角度来看,这种边缘化稳定
棉花
帝国,使得为保护奴隶制而出现
那种动荡再次发生
可能性很小。26
如果说奴隶转型佃农为世界市场生产更多
棉花,那
南方内地
白人自耕农也是如此。在奴隶制期间,白人自耕农仅出产少量
棉花,他们
般种植自给作物。然而,战后形势发生
变化:在那些棉花生产
度处于边缘地位,并且家庭依赖自给作物和家庭手工业为生
地区,种植棉花成为
首要工作。比如,从1860年到1880年,在佐治亚州内陆
大部分白人农场中,相对于每千蒲式耳玉米,棉花生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