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身饲虎”真意
敦煌莫高窟价值特别珍贵,可是由于地处偏远,生活相对艰苦,很难吸引人、留住人。即便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生活有较大改善,有些人到这里
看就说太远
,生活也不好,不愿在莫高窟就业。可是在20世纪40年代,有
位留法归来
著名画家,出于对敦煌艺术
热爱和对古老文化
景仰,毅然留在
这里。他就是常书鸿先生。
当时他面对莫高窟已经五百多年无人管理,几乎是
片废墟,可他毫不畏惧,不仅没有走,反而把家在重庆
妻子、儿女全都接来
莫高窟,全家在此落户。过
阵,家庭遭遇变故,妻子突然不辞而别,常先生骑马去追也没追回来。遭遇家庭离散之痛
他并没有离开,他带着两个孩子,继续坚持在莫高窟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第
批到艺术研究所工作
人几乎都先后离开
敦煌。在这个时候,常书鸿先生仍然坚守不走。不仅如此,他还四处招募青年人才,准备重整旗鼓,继续在莫高窟坚守下去。
为什常书鸿先生会留下来,
生坚守在莫高窟呢?他曾在自传中写下这样
段感人肺腑
话。他说:
在不寐长夜里,忽而,
脑中又呈现出
幅幅风姿多彩
壁画,那栩栩如生
塑像,继而,
又想到第254窟中著名
北魏壁画《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图》,它那粗犷
画风与深刻
寓意,又
次强烈地冲击着
。
想,萨埵那太子可以舍身饲虎,
为什
不能舍弃
切侍奉艺术、侍奉这座伟大
民族艺术宝库呢?在这兵荒马乱
动荡年代里,它是多
脆弱多
需要保护,需要终生为它效力
人啊!
如果为
个人
些挫折与磨难就放弃责任而退却
话,这个劫后余生
艺术宝库,很可能随时再遭劫难![1]
后来,在与池田大作对谈中,常先生说道:“到
人生
最后阶段,
想
可以这样说:到目前为止,
人生选择没有错。
没有
件让
后悔
事。”他还说:“
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转生’。不过,如果真
再
次托生为人,
将还是‘常书鸿’。
要去完成那些尚未做完
工作。”[2]
为保护莫高窟这座人类绝无仅有
文化遗产,多少像常书鸿
样
莫高窟人甘愿献出
自己
生。莫高窟北魏第254窟
壁画《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图》,讲述
是释迦牟尼佛
前世萨埵那太子在与两位兄长去山林游玩
途中,为
拯救
只因饥饿而濒死
母虎和它
虎崽们,慈悲而决绝地舍出自己肉身
故事。可以说,这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