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他们手中,洛特(家里人这样称呼她)曾对自己
友人说:“这里有
整个生命。”无独有偶,米普·吉斯[3]也是这样向集中营幸存者奥托·弗兰克转交他
女儿安妮
日记
。更为奇特
是,这些事情彼此相隔如此之近,简直触手可及:夏洛特
父亲艾伯特·萨洛蒙和妻子战争期间就躲在阿姆斯特丹,离弗兰克
家不远;弗兰克第
个向他们展示
女儿安妮
日记,又过
段时间,两家人又
起商定
如何处理夏洛特
画作。
几乎能够看见,他们怎样坐在那里,在后来
20世纪50—60年代,作为失去孩子
父母,努力安排着女儿们
身后命运。夏洛特·萨洛蒙
首部作品集于1963年出版,其印刷质量至今令人惊叹。其中收录
夏洛特1300余幅画作中
80幅,取名《夏洛特图画日记》。
“图画日记”,听上去好像说是某个小女孩,顶多和安妮
般年纪,甚至比她还小。日记,是传统
女性体裁(“魔镜魔镜告诉
”),是自发
、未经修饰
情感话语,其迷人之处就在于率真和质朴。《安妮日记》被横加编辑,以至于给读者带来
更多是安慰,而非痛苦,却仍旧轰动全球,迅速成为最具影响力
灾难文学。它为人们提供
种思考灾难
方式,在思考
过程中眼前不会浮现尸体、弹坑,而将所有这些推到最后几页
结束语中:后来,他们死
。有意或无意间,《安妮日记》构成
个范本,萨洛蒙最早
出版者也正是参照
它,将作者与书中
女主人公、年轻
遇难者等同起来,后者梦想
很多,却很少来得及实现。
由夏洛特家人开启这个传统即便在当时也已经令人感觉到,事实上
切恰恰相反。无论现实如何,
们只知道,夏洛特本人是打算如何讲述这个故事
。《人生?如戏?》
结构是经过深思熟虑
,很难被曲解
,这
结构基于大量削减——有500幅画未被纳入最终定稿。但最早
出版者单刀直入
逻辑却毫不手软,将完成
水粉画局部充当整体,将画家
评论涂抹掉或者重抄。不得不说,他们比《安妮日记》
编辑者们还要煞费苦心。《安妮日记》受到审查处理
只有只言片语,比如对于德国人和德语
指责,对妈妈说过
难听话,关于避孕用品
谈论(这在当时来说过于开放),但耐人寻味
是,同时还删去
所有对于犹太世界
提及,比如赎罪日[4]。
而在夏洛特·萨洛蒙三色轻歌剧中,
切东西都在抵制干预,首先就是作者
构思本身。作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